进入7月以来,生猪价格止跌回升、大幅上涨,是继今年2月生猪价格急速下跌、低位徘徊21周后首次大幅反弹,生猪养殖结束了连续4月亏损的态势。据调查,目前三元杂交生猪出场价为6.0~6.3元/斤、二元杂交生猪出场价为5.0-5.3元/斤,环比分别上涨29.7%和27.5%,同比分别上涨13.2%和10.87%;外三元仔猪价格为7.5~8元/斤、二杂仔猪价格为4.2-4.5元/斤,较6月分别上涨14.3%和16.2%。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小幅回落,维持在1.1元/斤、3200元/吨左右徘徊,猪粮比价达到5.58:1,养殖农户头平获利100-150元左右。受生猪价格回升的影响,猪肉价格也随之上涨,达到8.5~9元/斤,比上月上涨21.4%。当前生猪价格急剧回暖,既有生猪市场供求缓和等长期因素的影响,更有政府收储提振拉动等短期因素的作用。
一是生猪存栏下降。开年以来,生猪价格急剧走低,猪粮比价维持在4.5:1左右的低水平,曾一度跌破4:1,创下自2006年以来的新低,养殖户全面重度亏损。按基础母猪计算,上半年商品猪场头平亏损1700元左右,仔猪生产场头平亏损700元左右,规模养殖场少则亏损几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商品仔猪和种猪销售不畅,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纷纷淘汰能繁母猪、缩减规模、提前出栏,生猪存栏大幅下降。据调查,7月以来我市四海、永鑫等屠宰加工企业生猪日均收购量急骤下降,由6月1000头以上降至500头左右,减少一半。据统计,6月末全市生猪存栏同比下降8%,其中能繁母猪下降7%。据农业部畜牧业司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生猪存栏小幅下降,同比下降2.35个百分点;二是收储拉动作用。针对今年以来生猪价格不断下跌,生猪市场持续低迷和养殖农户亏损严重的不利形势,今年4月商务部联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公开电子竞价方式连续五次猪肉收储,共计16.4万吨,有力提振拉动了生猪市场。据我市5家收储企业报告,通过定向收购、优质优价、封闭运行,全市已收储冻猪肉1.2万吨。据监测显示,启动政策性猪肉储备以来,全市生猪价格上涨11.9%;三是洪涝灾害影响。进入6月,全国大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雨天气,目前已有28个省(区、市)出现了洪涝灾害,农牧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遭受了严重破坏,给生猪生产和交易造成较大影响,个别地区猪肉供应不足,畜产品交易和流通严重受阻,推动猪肉价上涨;四是动物疫情影响。今春以来,受低温、干旱及洪涝天气影响,国内部分省市动物疫情形势严峻,疫病较为多发,发病区域分别为广东、深圳、甘肃、江西、贵州、宁夏、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疫病爆发呈现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并由我国南部地区向北逐步扩散。受此影响,各地大量捕杀病猪,养殖农户补栏积极性受挫,生猪生产受到较大影响,进而导致后期出栏生猪减少。
综合分析,此次生猪价格上涨主要受国家猪肉收储、动物疫情和洪涝灾害等短期因素的影响。据农业部畜牧业司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能繁母猪占比仍高达10.7%,生猪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依然存在。夏季是肉食品的消费淡季,随着价格不断上扬,储备企业可能集中抛售猪肉,给回暖的市场再次形成打压,持续走高可能性较小。受全国大范围洪涝灾害的影响,玉米等饲料成本上涨压力较大,养殖盈利空间收窄,四季度生猪价格将再度推高。
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生猪市场监测和预警。改进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统计调查工作,建立科学高效的预警监测系统,切实加强生猪市场价格成本动态监测,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生猪产销的调控引导作用;二是切实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当前是疫病的高发期,各种畜禽疫病极易发生和流行,各县市区畜牧局要指导养殖场、企业要做好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的强制免疫工作,保证免疫密度,提高免疫质量。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消灭各种传染源,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三是深入开展“走村入户”科技帮扶活动。组织畜牧科技队伍入村入场就形势分析预测、节本技术推广、猪群结构调整、政策宣传讲解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培训,引导养殖农户及时补栏,适时出栏;四是认真实施生猪换种工程。按照“就地就近、农户自愿”的原则,引导养殖农户适时调整猪群结构,更换和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养殖农户生产效益和质量;五是扎实开展畜牧专合社“万人帮扶活动”。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和“一社一策”帮扶要求,细化帮扶措施,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