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BusinessInsider消息,当地时间6月17日,MySpace联席总裁詹森·希施霍恩(Jason Hirschhorn)在Twitter上证实了自己已经离职的消息。
詹森·希施霍恩的“遗言”流露出一丝“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落寞:“是的,我要搬回到纽约,那个铸造梦想的混凝土丛林。我相信MySpace,相信琼斯,也相信这支优秀的团队。”
这是被默多克(Rupert Murdoch)旗下的新闻集团收购之后,MySpace出现的第三次高层动荡。今年2月,詹森·希施霍恩和麦克·琼斯(Mike Jones)被擢升为联席总裁,接替当时被解聘的CEO欧文·范纳塔(Owen Van Natta)。此前,范纳塔在2009年4月接替了前任CEO克里斯·德沃夫(Chris DeWolfe)。
在MySpace如日中天的时刻,其点击量一度超过雅虎,成为美国最大的网站,每天的页面访问量超过10亿。今天,却被Facebook和Twitter等SNS“后浪”几乎拍死在沙滩上。
一连串的高层动荡和发展颓势不禁引人发问,就像默多克自己也一再困惑地问:MySpace究竟怎么了?
显然,在与Facebook和Twitter等新锐的市场搏杀中,MySpace的产品已经失去了刀锋。Facebook和Twitter正在不断开疆拓土,反观MySpace,则是城池尽失。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调研公司尼尔森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3月,Facebook在美国市场的流量增长了70%,独立用户数达到1.17亿;同时,Twitter在美国市场的流量增长达到45%,独立用户数达2000万;而MySpace则持续下跌,跌幅达到25%,独立用户数仅剩4200万,甚至不到Facebook的一半。
但是,“锋无力”必然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原因。新闻集团对在线业务发展战略的制定失当才是根本原因。
MySpace代表的社交理念依然停留在SNS的草莽阶段,目标群体是网络连接内的所有人,用户体验的是“寻找”和“联系”的乐趣;Facebook模式是对SNS的一次升级,朝细分和圈子的方向演进,关键词也是更有目的性的“分享”。
所以,这已经不再是MySpace模式与Facebook模式的对垒,而是后者对前一种模式的迭代。MySpace越是顽固坚守,就衰落得越快。因此,无论是范纳塔打造泛娱乐平台的努力,还是默多克内容阻击战的野心,都只是隔靴搔痒而已。
另外,从用户体验角度看,MySpace也逊于Facebook。Facebook的产品尽管难称尽善尽美,但在现有条件下,它定义了用户对社交网络的理解,从而成为一种“标准”式的存在,用户黏着度也更高。相形之下,MySpace则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嫌疑,难博用户喜爱。其中文版“聚友网”与人人网、开心网的差距,同时也是MySpace与Facebook差距的中文版。
锋线孱弱无力,技战术落后于人,换帅是最常采用的办法,但难免形式主义。这个足坛现象,用在MySpace身上依然适用。正如默多克的传记作者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f)指出:“MySpace的种种问题存在更深的根源,显然这不是范纳塔的错,他接手的时候MySpace就已经是个烂摊子,继续衰落的趋势是无法扭转的。”
据BusinessInsider报道,在最近一次遇到詹森的时候,曾问他能否说出某个失势之后又东山再起的互联网公司,詹森回答说,“在互联网行业,这还从未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