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紫砂门事件,对于酷爱煲汤与喝茶的广东人,只是打乱了日常生活的某些节奏。但对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来说,则无异于一场灾难。宜兴作为国内主要紫砂陶器制作、销售集散地,紫砂煲的风波还没有平息。“有毒”、“造假”,这些频繁出现在现代工业史初期、造成市场混乱的字眼,打破了这个小镇的宁静并波及所有以紫砂为原料的生产行业。
以紫砂为名片的丁蜀镇该何去何从?日前,记者前往陶都宜兴进行了调查。
因“紫砂门”停产
宜兴东南部的丁蜀镇,面积15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既是宜兴紫砂壶的主要原料紫砂泥矿的主要产区,也是紫砂壶艺人聚集区。几乎所有的制陶名人都集中在这一地区,全镇几乎有一半人从事紫砂壶工艺制作、销售。位于104国道旁的陶都陶瓷城,是丁蜀镇规模最大的紫砂壶批发零售集散地,这里聚集了上千家紫砂壶店铺,慕名客商游人,都要在这里带一两只壶回去。
但记者来到这里时,整个大街冷冷清清,十几分钟内偶尔有一两个人走过。一方面是由于进入销售淡季,但更主要的还是“紫砂门”事件的影响。
王姨也算是制壶世家了,和丈夫一起以制壶为生,手艺是家里祖传,有一个女儿在读高一。她的店铺是“前店后厂”,开业至今已有16个年头,如今却因为“紫砂门”事件第一次停产了。
“生意一落千丈,壶都卖不出去了,这两天也没有什么客人。”她告诉记者,现在靠一些老客户支撑着,但是大家都普遍处于观望态度,走量的壶也纷纷退定,都不敢拿货了。“做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最费神的就是眼睛。”如果从白天做到晚上时,感觉“眼珠都要掉出来了”,“所有的经济来源都靠这个,一旦没了生意做,也没有地可以耕种。”
说起部分媒体对“紫砂门”事件的报道,她情绪非常激动,认为并没有全面反映情况———“造假行为确实存在,但是现在是整个行业受到牵连,包括我们这些老老实实做生意的。”她现在最担心的是失业。“丁蜀镇几乎家家户户靠这个为生,也不会别的手艺”。
这一情绪显然在这些个体手工作坊中极其普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当地商人告诉记者,所有的生意一下子停滞了。以陶瓷城为例,“这里大约有1200多家商铺,一套便宜的劣质泥料所做的紫砂壶礼盒大约为120元,一般起订都在100套以上,”仅以每家流失一个客户计算,就损失140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宜兴其他紫砂陶艺批零商。
自救 自备检测报告应对买家质疑
像王姨这样的前店后厂的手工作坊,占丁蜀镇的绝大多数。“整个丁蜀镇一共有12000多家紫砂壶工作室。”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些工作室大量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如果平均每个作坊以3个人计算,制壶艺人大约有4万人,“再加上炼泥、煅烧、运输、包装等上下游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有8万-10万人。”作为丁蜀镇的支柱产业,紫砂壶的销售额大约在20亿元左右。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主要由艺人传承,比如紫砂村,整个村几百户人家都从事这一行业。“由于紫砂壶是个性化产品,决定了这个产业以大量的工作室的形式运转,而不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紫砂门”事件首先冲击的是这一农业色彩非常鲜明的生产模式。
与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相比,工业文明的成果如同双刃剑。比如在温度调控上,以前的烧窑无法控制温度,现在则可以用电脑加以控制;有些制作工艺中如今会加入微量氧化物,在可控范围内对外观色泽进行改变,这在传统手法中是无法做到的。然而,一旦这些现代工业手段缺乏监管,很容易出现假冒仿制的“化工壶”,出现仿冒证书,真正“根正苗红”的紫砂壶以及整个行业受到冲击就不可避免。
在感慨生意难做的同时,一些手里真正有好货的商家已经行动起来“自救”。在当地,记者见到有经销商主动索取检测报告,店主拿出一份刚刚从国家轻工业陶瓷耐火材料质量监督检测宜兴站取得的检测报告递给对方,以供消费者在购买时查看。
“没办法,做一个检测要好几百元,要自己掏钱,但是不检测又不行。”店主告诉记者,这份报告最大的作用就是放在店里可以“稳定人心”,“这样我才有证据、有底气说我这个东西没有毒。”他还透露,现在家家户户都去检测,但结果不会很快出来。在报告的首页右上角,记者看是6月2日送检,6月7日出的结果。
这一情况记者也从江苏省陶瓷研究院的质检中心得到了确认,工作人员表示“最近忙不过来,一份报告要一周左右才能出炉”,检测费用为150元。
在靠近中国陶都陶艺城的一家店里,店主特意把宜兴日报刚刚刊登的一则整版报道《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宜兴紫砂》摆在了显著的位置,这是人民网与宜兴网共同邀请5位陶瓷材料研究与检测专家针对紫砂的一些解读。只要有人咨询,她就拿给客人看看。这位店主觉得:“受到最大冲击的应该是做假壶的,真正爱壶懂壶的消费者,本来就不会买假壶。”
出路 政府整治市场仍需长效机制
但行业规范不能仅靠个人的自发行动。如何建设长远的、稳定的发展机制?宜兴市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已分别从生产和流通环节入手,出台了八条禁令整治市场,另一方面,宜兴正在探讨“公司+艺术家”的合作社新模式。这一模式将以村为单位,每个村成立一个合作社,采用分散生产、合作经营的方式,让有个性的制陶艺术家挂靠在合作社名下,这样可以跟踪每个作者的每件作品,从而打击仿冒的赝品。
此次危机由紫砂煲波及到紫砂壶,有一个普遍看法是缺乏国家标准。史俊棠认为,2008年修订的《紫砂陶器国家标准》(GB/T 10816-2008)中指出,紫砂陶器与其他陶器的区别是:含铁量较高的黏土制成、不上釉、透气性,因此,符合上述三点的陶器就是紫砂,但这却引发了人们对紫砂壶的普遍曲解———紫砂壶究竟要含多少紫砂?史俊棠表示,这是一个伪命题。“紫砂壶就是天然的紫砂做的,只有紫砂泥品质的优劣、产品的质量好坏、手工精良度的区别,没有紫砂含量这一说法。”他指出,如果一个紫砂壶用的泥料是其他原料,就不是紫砂壶。现在问题在于,宜兴紫砂壶是一个人文概念,离开了壶,紫砂泥没有任何价值,“怎么给宜兴一个地方的一个产品单独制定国标呢?”这是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在“紫砂门”事件中,最让宜兴尴尬的是,只要一涉及到“紫砂”两个字的负面报道,都让人联想到宜兴。但实际上,紫砂壶的价值首先是来自其文化底蕴、制造工艺,最后才是材料价值。江西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王平认为,宜兴可以借鉴景德镇的发展模式:景德镇制作瓷器的高岭土早已经开采完毕,现在所用的原料来自全国各地。他认为,与宜兴紫砂矿结构相同的矿藏,在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地均有发现,藏量丰富,宜兴可以扩大原料来源范围,而保留自己的核心工艺,即使在原料上出现问题,也不会伤筋动骨。
但史俊棠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说,目前他还没有发现其他地方的紫砂矿能造出可与宜兴紫砂壶媲美的作品。(记者 程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