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金融服务 > 正文

低碳金融任重道远

2010-07-01 15:59来源:新华网字号:小

  中国的金融机构如何通过服务创新和对融资对象的取舍实现绿色金融?中国如何创新并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以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证券市场有哪些创新空间来促进低碳时代的到来?

  对于这些低碳金融问题的高端探讨并没有停止。刚刚结束的“2010陆家嘴论坛”也没有例外,“低碳革命与绿色金融的未来”仍旧成为其热门话题之一。

低碳金融方兴未艾

  “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绿色金融的概念,其实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表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行长傅建华表示,当低碳已经成为人民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话题的时候,这也成为包括银行在内的众多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同样是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今年在其第一份独立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也特地将低碳经济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其在2009年便已设立低碳经济行业组,专门负责低碳经济类项目,如风能发电、核电等项目。

  不过,除去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之外,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其实低碳金融也给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低碳的意义其实还在于给我们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的能够创造价值的空间。”傅建华说。

  他认为,推进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管理环境风险的一个现实的需要,当社会各界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的风险就成为金融业不可忽视的一个风险因素。而从提升经营绩效角度来看,在全球节能减排的迫切需要的同时,低碳金融对于金融机构的经营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根据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的统计数据,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金额达400亿欧元,而在全球性衰退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2008年,全年交易额高达910亿欧元左右。预计中国2012年市场潜力约180亿美元。

发掘“碳价格”是基础

  低碳金融方兴未艾,但是一吨二氧化碳值多少钱?谁来定价?怎么定价?而这恰恰正是碳排放得以交易的基础,也是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的根本。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黄杰夫在上海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在欧盟国家,由于《京都议定书》形成了强制交易体系,一吨二氧化碳售价可以超过10欧元;而在美国的自愿交易体系下,这一价格最高达到7-8美元,最低则只有2-3美元。

  “但这些价格只是在欧美国家的部分地区有相对独立的价格体系,二氧化碳或者碳排放,并没有形成一个类似于石油或者大宗商品的价格体系。”黄杰夫说,由于各个国家对于碳排放的义务并不相同,导致在全球不同地区形成的碳排放价格并不具有连续性。

  “中国不差钱,就缺价格信号,如果有了真实的价格指导,就有了效益动力,温州‘炒房团’、山西煤老板这些民间资金就会积极寻找能减排的领域。”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表示。

  林健认为,加强碳交易平台的建设,培育碳交易市场体系,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是发现和形成碳价格的基础。此外,碳价格的稀缺性也是发现碳价格的有效手段。

  黄杰夫表示,在欧美碳价格一定是有稀缺性的,有了稀缺性经济学就可以定价。而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就会形成国内的碳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为碳交易市场打下基础。

“低碳”需要制度安排

  林健表示,建设中国自己的碳金融交易所,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有助于为低碳经济提供一个准金融平台,这也为低碳领域的企业及低碳技术提供一些融资服务,成为低碳信息和资金的集聚地。因此,机制建设在碳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碳经济的成长一定需要资本市场提供重组的资金。同时碳经济也需要有投资退出机制,投资者不一定要等到企业产生利润以后分红,到一定阶段就可以退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吴国俊认为。

  他表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金融创新,需要金融工具来分散和转换投资风险。比如在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过程中,周期比较长,而且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必要采取期货合约、远期合约等方式来控制风险,也可以开发一些资产证券化产品,企业在开发CDM项目过程中间,可以把这一权益提前出售给投资者。

  不过,傅建华认为,就银行而言,目前发展绿色金融还面临一系列瓶颈:一是绿色金融的标准还不统一,缺少具体的绿色金融的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的评级标准;二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对道德风险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利于绿色金融参与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

  业内人士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激励机制,把绿色金融政策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来强化约束力和执行力;制定国家层面的绿色金融政策、绿色信贷标准,可以由财政提供绿色信贷贴息和担保,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向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建立和完善环保信息库,并与银行的征信系统有效对接。       (作者:姚玉洁、王涛、沈而默)

(责任编辑:荆春杰)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