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福特马自达“分家”已经进入倒计时。日前记者从长安汽车集团方面获悉,长安福特马自达的重组方案审批进展顺利,很快将在政府相关部门处拿到“许可证”。
“现在审批环节上已经没有任何障碍,拿到‘许可证’只是时间问题。”长安汽车集团相关人士对记者斩钉截铁地说,分家后的长安福特马自达公司将按照50∶50的对等股比,分别成立长安马自达和长安福特两家合资公司,届时长安马自达将与长安福特、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齐名,在长安汽车集团内部享有与后两者平等的地位。
长久以来,在中国一直扮演着“被发展”角色的马自达,终于要摆脱大股东福特牵制,从幕后走到台前。
6月21日,在北京举行的马自达3经典款上市新闻发布会上,长安马自达几位重要领导悉数到场。他们拒绝向媒体透露任何有关“分家”的信息,但却心情愉悦地通过视频向媒体展示南京工厂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显然他们对长安马自达即将“自立门户”的消息心知肚明。
“现在马2、马3车型已经全部转至南京工厂生产,未来长安马自达的所有车型将全部打上‘南京’标。” 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南京公司副总裁狄野晃由向媒体宣布。
南京!南京!
在马自达3经典款上市新闻发布会现场,无论是刚刚走马上任的长安马自达总经理柳川昌巳,还是已在长安马自达履新多年的执行副总经理安显林都在反复地向媒体说着一个地名——南京。
5年前,长安、福特、马自达三方在南京共同启动整车项目,同时宣布发动机项目也落户南京,为南京的汽车工业发展规划埋下了“种子”。3年前,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长安福特马自达南京公司竣工投产仪式的福特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伦·穆拉利曾满怀激情地放言:“福特在南京的生产线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软件,这无疑为福特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当时的穆拉利也许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南京有望成为马自达撤离重庆后的专属基地。
如今,南京工厂在马自达心目中不仅是长安马自达摆脱产能困境的“良方”,更是它在中国市场迈入新阶段的发迹地。
据安显林向记者介绍,长安马自达全部车型转向南京生产后,其经销商就不会再受先进马2、再等马3的困扰,而是可以同时从南京进货两种车型,这将大大提高长安马自达的物流运转效率,也间接地解决了去年马3供不应求的问题。
据透露,目前,长安马自达南京工厂一期总产能为16万辆,主要生产马2、马3和福特嘉年华车型,按照现在的规划,马2年产能为3万辆、马3年产能为6万辆,其余产能将分给福特嘉年华车型。而在长安福特马自达重庆第三工厂落成之后,福特嘉年华将迁往重庆生产,届时南京工厂将成为马自达的南方专属生产基地。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撤离重庆,单飞南京,缓解了产能问题的长安马自达没能舒一口气,就又陷入销售局面不利的困境。
北京博瑞祥浓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耿东杰向记者诉苦,目前他店里一个月的马2、马3销量仅在70辆上下,这个数字仅为去年同期业绩的一半。耿东杰将马2、马3销售不力的原因归于今年4月,5万多辆马3因变速器油管存在隐患而发生的召回事件。“许多原本想买马3的消费者因召回而改变了计划,店里的库存压力越来越大,每月压库的车辆达到30辆。现在店里的库存车型已超过百辆。”
北京华业永盛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张敬,面临着与耿东杰一样的库存难题。他对记者说:“现在长安马自达的经销商比拼的就是实力,谁的资金实力雄厚谁就能顶住现在的压力,资金链脆弱的终有一天会退出‘战场’。”
据长安马自达最新公布的销售数据显示,今年1-5月长安马自达共销车型36476辆,虽然同比增长了56%,但是距离其今年10万辆的销售目标还有约6.4万辆的差距。长安马自达完成任务的时间越来越紧迫,于是马自达3经典款的推出被其寄予提升整体销量的厚望。
柳川昌巳向媒体表示,希望借助马自达3经典款的投放,进一步扩大客户群体,加之与两厢马3的配合,可能会扩大长安马自达的用户群。
与长安马自达经销商深陷库存危机的境况相反,一汽马自达的经销商现在却过着每月销量破300台,库存量为零的舒服日子。北京东仁隆达一汽马自达专营店销售总监董雷对记者说:“自马自达6实行直降3万的降价促销策略以来,马自达6车型一直销售火爆。”
据一汽马自达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自5月初马自达6经销商优惠3万元后,到6月4日马自达6的终端销量增长了70%。
为了确保经销商的利润,一汽马自达还在近期出台了一项商务政策,提高经销商的返利,并对1-4月已经销售的23000多辆车同时进行返利补偿,总额高达1.5亿元。这样一汽马自达的降价策略就可以解读为,厂商在确保经销商利润的前提下,由经销商主动发起价格攻势。
一边是长安马自达车型销售乏力,一边是马自达6车型卖得热火朝天,两相对比,马自达在中国市场再次陷入南北失衡的困局。
耿东杰早就听说长安马自达和一汽马自达未来将有可能实现采购、销售网络共享,虽然他知道这一切可能要经历四五年左右的时间,但他仍然希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在耿东杰眼中,理清生产环节后的马自达想在中国获得更多,就必须要付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