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整合硝烟再度燃起。
近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历时近两年,攀钢与鞍钢的重组方案终于在日前获得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复。按照方案,通过国资委层面划拨,双方将联合组建一家新公司,并作为母公司控股攀、鞍两家集团子公司。
无独有偶,二级市场,刚刚“三合一”整合完毕的*ST钒钛与鞍钢股份也在当日开市前被临时停牌。
不过,尽管如此,两公司并未披露该重大事项将事关双方此前重组事宜。而据此,攀钢内部某知情人士也向记者透露,因此次重组仅涉及集团层面,对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将暂不做重大调整。而实际控制人也不会发生重大变更。
至此,鞍钢的钢铁业并购大旗也已然调转方向。“此前预期的鞍本整合,将被迫放置到重组攀钢之后了。”前述知情人士如是说。而可以预计的是,经过两轮重组之后,鞍钢集团也将成为国内最大钢铁集团。另一厢,背靠鞍钢,偏居西南的攀钢集团也将得以大展拳脚。
鞍攀联合
“由于都是国资委直接控股的企业,直接划拨组建新公司肯定是最简单的方案。”谈及此次重组获批,攀钢集团某高层透露,方案其实早在两年前就大致确定了,只因一些细节问题才最终拖到现在。
这使看似容易的重组又显得委实不易。
据记者了解,更多的阻力或来自于攀钢集团。作为国务院旗下试点董事会的钢企,攀钢集团董事会其实对该方案有着较大的主导权,而不可避免,其内部的各方分歧则对方案的推进产生直接影响。与攀钢有别,直接取决于鞍钢集团高层的重组则显得相对简单得多。
参与重组的前述知情人士称,因重组牵涉的方面较多,比如财税分配、员工安置等都与公司自身乃至地方政府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对攀钢而言,要处理的问题更多。
2009年,攀钢旗下资产整合力度堪称空前,其实质目的正是为鞍钢的进驻铺路。截至目前,经过攀钢在资本市场上的“三合一”已经收官。而藉此,鞍钢股份也成为ST钒钛的第二大股东,持有11.51%的股份。
其后,攀钢的人事变动也随之而来。其集团高管纷纷以空降的方式走到上市公司前台。
时任攀钢集团董事、党委书记的余自甦出任攀钢钢钒总经理;而同为攀钢集团党委常委的陈勇、周一平、张大德出任副总经理,尚洪德出任总会计师。在上市公司的原高管中,只有总经理张大德留任副总经理。
以此为信号,攀钢钢钒的内部资产重组也同时启动。对象除涉及整合采购资源的六个地区新设供应分公司外,还涵盖了旗下钛业公司、矿业公司、国际贸易公司、研究院等主要资产。
“矿山、采购、销售、研发等资源都整合进来了,股权关系更为清晰,基本上解决了鞍钢后期整合的麻烦。”前述人士称,鞍钢进驻后,将主要涉及集团层面的人事构架的调整,而基于此前上市公司的人员变动的过渡,此后的管理融合将更加容易操作。
不过,就新建公司的命名以及管理人员的设置,前述人士仍讳莫如深。其称“方案暂未明确总部公司的具体事宜,应该属于双方下一步要商榷的内容”。但其并不否认,鞍钢在此次合并重组中的主导权。
最大钢铁集团或成行
其实,在攀钢看来,双方重组的意义更在于产业强势整合带来的区位优势。
“有鞍钢在背后支持,攀钢在西南将更有作为。”前述人士称,由于深处西部,攀钢对外拓展一直乏善可陈,特别是资源整合方面,始终缺乏强有力的资本与技术支撑。“尽管有着无可比拟的矿山资源,但在开发力度上仍显局促。”
而这,与鞍钢推进的整合路线则恰好不谋而合。通过此次重组,旨在对外兼并扩张的鞍钢也由此将打开西南门户。
据鞍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鞍钢的整合版图上,除对东北地区钢铁企业整合外,将逐步向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推进,而寻求的领域将主要集中在特钢、不锈钢等附加值高的板块。
而攀钢集团在特钢方面则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其铁轨,钒钛产品几乎都位居市场前列,而在铁矿石自给方面,更处行业上游。
有市场人士认为,通过双方的重组,鞍钢股份将提升对产品的溢价能力和铁矿石自给率,并将可能为鞍钢上市公司带来资产注入的想象空间。前述攀钢人士则认为,“目前对于上市公司层面的重组可能为时过早,这要由鞍钢方面来决定。”
但无可非议的是,由于鞍攀两家提前重组成功,备受市场期望的鞍本重组则将无奈押后。而对此,攀钢方面则寄予厚望,在他们看来,依托鞍钢、本钢,国内最大钢铁集团必将成行。而这将反哺攀钢的发展。
就在5月初,本钢和北台钢铁集团联合重组也基本落定,有消息称,今年8月份之后,重组之后的两家将一起纳入鞍钢集团。
至此,或许正如鞍钢集团副总经理白静瀑对媒体公开所说,以鞍钢、本钢和攀钢目前分别为2500万吨、1100万吨和1000万吨的产能计算,合并后的集团公司总产能将达4600万吨,预计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钢铁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