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教育培训 > 正文

大学教育应多元化 激发学生创业潜能

2010-05-31 16:29来源:文汇报字号:小

  “80后”男生陈大明的“创业梦”始于2005年。在创立上海灵信科技有限公司时,他刚刚进入上海大学攻读自动化系统研究生。而5年后的今天,公司经营的LED灯显控系统已“登陆”上海世博会,并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他回忆说,在公司起步的关键时刻,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和上海大学,曾为他提供过一笔30万元的“天使”资金。“钱虽然不算多,但却让我的创业梦想变成了现实。”

  为有梦想的人提供平台,一直是上海大学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态度。记者昨天专访了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他提出,大学应该打通所有通往创业的道路,但大学创业教育不能太拘泥于校园,更不能培养“见光死”的创业者。

全力支持学生的“创业梦”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话题眼下成为众多教育家、企业家讨论的热点,在国家全面鼓励大学生创业时,却有许多企业家、大学校长砸起了“板砖”,认为“不应该鼓励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除非你是比尔·盖茨”,提出的论据是大学生人生经验少、面对挫折的准备不够。更有人在网络上归纳出大学生不宜创业的10个理由,认为这是“自杀式的奋斗精神”。

  “不鼓励学生创业,未来的比尔·盖茨哪里来?”对此,周哲玮却提出了反问,他表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太低,不代表不堪一击,大学就是要培养多种人才,要与社会接轨,这其中包括培养创业家。他用自己的例子打了个比方:“我读的是土木工程专业,77级全系近80个毕业生没有一人创业,那是因为77级里老三届多,接受了传统教育,多留任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而到了79级,创业的学子比比皆是,为什么呢?市场经济一起步,很多人都冲进去了。”

创业走向高科技领域

  周哲玮认为,大学应该打通通往创业的道路,无论是校园中创业,还是毕业后创业;无论是“淘宝”开店起家,还是高新科技创业。但相对而言,高科技创业应是大学生创业的主流。他说,创造出新兴产业的都是年轻人,就像比尔·盖茨之于微软,皮埃尔·奥米德亚之于eBay,这些才是带领时代进步的最大发动机。

  虽然支持大学生创业,但是周哲玮却反对大学里设置创业课程,反对创业课程“做强做大”。他说,“我们现在倾向于在创业平台上进行案例教育。”

  据悉,目前上海乃至全国的大学里并没有系统的创业课程,大学大多依靠选修课、创业讲座、创业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创业,有些综合性大学还设立了创业基金、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帮助,比如上海交大与华东师大共同设立了紫竹园区,上海大学设立了上大科技园等等。

  周哲玮对此表示赞同:“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在探索阶段,要保持其创新、发展的趋势,不应急于规范它、系统化。不是上课就能学得会创业,从‘玻璃房’里培养出来的创业者太脆弱了。如果每个学校都设置相同的创业课程,容易‘千校一面’,而如果过于强调创业培训,把所有人往创业的盒子里装,更会适得其反。”

大学教育应改进 激发学生创业潜能

  究竟是大学想好了策略去培养创业者,还是当学生有创业欲望时,大学提供全面的支持平台?周哲玮更倾向于后者:“媒体时常感叹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太少,我却不担心,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一定有学生愿意创业。我更关心的是,比尔·盖茨知道他要创业,而我们的大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潜能,大多数人要走上很长一段路才发现自己原来适合创业,却为时晚矣。所以大学的任务就是把这种潜能激发出来,搭建一个平台,让有冲动的学生尝试创业,让没冲动的学生感受创业,创业是大学应该有的文化。”

  在周哲玮的心中,理想的大学创业环境是:学生在大学掌握完备的基础知识,接受高水平的课程,接触更多可选择的机会,慢慢认识创业,走出一批跃跃欲试者。同时,大学为学生提供与创业成功者和失败者的交流机会,提供创业基金、创业培训,风险教育等,多元化的培养让学生的创业精神在肥沃的土壤里自然生长。

  周哲玮说,一个好学校可以提供很多的机会,帮助学生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和工程师。倘若在几十年以后,会有很多学生走出来说:我因为一所大学、一些机遇,走上了创业这条路,如今我要感谢它。那么,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成功了。

(责任编辑:羽篪)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