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生活服务 > 正文

当养老成为“面子工程”

来源:新华报业网字号:小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兴起一股大建豪华养老机构的风气:装修精美,公寓设计,提供24小时专业护理服务,而且打着国际先进、五星级享受或生态颐养等品牌,服务对象直指高端老年群体——一般的入住门槛需要缴纳10万元至60万元不等的会员费,每月还要额外缴纳几百元或数千元服务费用。(《工人日报》)

  中国养老遇尴尬:一床难求和养老院空置现象并存。在城市,老人们或“住不上”敬老院,或“住不起”敬老院。为一个床位常需等待数月;同样在城市,有些豪华养老院动辄每月收取数千元,个别养老院还收取高达百万元的会员费……(《瞭望》)

  一床难求和养老院空置,看似非常矛盾,却也不难解释。求之而难得的一床,乃是价格适中的公益性养老院;而有床也少人求的则是豪华型的民营养老院。谁出的钱多,就享受优质服务,民营养老院条件好,收钱多,没有足够经济实力的老人只能望门兴叹,这符合等价交换原则,并没有什么不对。其实,真正值得议论的,恰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公办养老机构,渐有公益失公的苗头。

  所谓公益失公,就是指大建豪华示范性公办养老机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门面和政绩,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养老机构的高档化建设,这种高档养老机构的收费一方面让低收入老人望而生畏,无力入住,而大量生活危困、急需享受社会福利的老年人却在排队苦苦等候进入为数不多的低端养老院。而与此同时,作为地方政府“面子工程”的高档养老机构,却让富裕老人从中获益。一些领着丰厚退休金、有自理能力的老人索性以此为家,把自家房子出租,再用租金中的一部分支付养老费用。马太效应在公办养老机构上又一次凸现出来。

  大量财政补贴用于公办养老院的高档化,让一部份人占有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空间。社会福利事业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其目的是对初次分配拉大的贫富差距进行补充和修正,以扶危济困。然而地方政府用大量财政补贴兴办高档养老院,造成了迎富拒贫的局面,导致了社会福利享受对象的错位和再分配不公。低收入者本已承受了初次分配的“阵痛”,本应在二次分配中得到缓解,然而再分配依然不公,穷人“短痛”又加“长痛”,岂不更是雪上加霜?养老机构当然可以高档化,但前提是市场化,即由社会资本来运作。但公办养老机构在现阶段则只能走面向大多数老人的低端路线。而偏离这个路径,公益不公,养老焉得不痛?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宏观层面将公平正义确立为发展理念,政策取向将更多地关注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然而九九归一,公平还须落实到微观层面。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意味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让普通百姓共享社会福利,具体到公办养老院的坚持公益不动摇,恰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羽篪)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